千古帝王:上古五帝之舜帝的一生
千古帝王:上古五帝之舜帝的一生
尧舜禹汤——我国上古时期为人津津乐道的四位贤明的帝王,在中华文化中,他们不但是国家的君主,更是道德的楷模。
今天的主角,就是尧舜禹汤中的舜帝。
舜帝像
舜,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名重华。中华民族始祖之一, 三皇五帝之一。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最后一个帝王,得位于唐尧,是尧帝的女婿。(《史记》中的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为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但在其他各种史籍均有不同的记载,例如《庄子》中记载的三皇为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尚书大传》中的三皇为燧人、伏羲、神农。《吕氏春秋》中的五帝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资治通鉴外纪》的五帝为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本文中以《史记》为准)
史记中记载: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尧帝为了考察舜帝姚重华同志,将两个女儿嫁给了他,姚重华同志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逐步得到了尧帝的重用。
尧帝召见舜
极端家庭中的孝道
恐怖的家庭
舜帝姚重华同志最让人精神恍惚的事迹是,根据儒家学派的说法,他有一个可怕的、充满阴谋和杀机的丑恶家庭,他的父母兄弟全都比蛇蝎还要恶毒。只有姚重华同志恰恰相反,仁慈而善良,集字典上所有的美德于一身。他的母亲早逝,父亲瞽叟(瞎老头)续弦了一位妻子,又生子名象。有一天,瞽叟命舜把仓库茅草盖好,可是等舜爬到屋顶之后,父母和弟弟三个人却在下面把梯子搬走放起火来,企图把他烧死。姚重华同志聪明的料到了会有这种情况,早就准备了两个斗笠,就把这两个斗笠绑到手臂上,当做翅膀飘然而下。瞽叟又命他挖浚旧井,舜帝知道情况不妙,挖井时悄悄地在旁边凿出一条通往地面的通道。果然,父母和弟弟一起下手,把井填平,然后兴高采烈的把舜的财产瓜分了,父亲和继母得到了他的粮食、牛羊和仓房,弟弟象得到了他日思夜想的两位漂亮嫂嫂并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回去之后,象反而大吃一惊,心里不高兴,嘴上却说:“我正在想你”。”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姚重华同志的家庭,就是这样恐怖。问题是,为了争夺财产,继母和继母的儿子联合起来,共下毒手,我们还可以理解。但是父亲瞎老头(瞎老头可能只是个绰号,形容他有眼无珠。)竟然也谋害亲生儿子,这也就太不寻常了。虽然俗话说:有后妈就有后爹,不过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如果必须置之死地,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行事,就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假设瞽叟不是姚重华同志的父亲,那我们一定会认为姚重华对他一定有血海深仇,诸如杀父夺妻之类的,可偏偏瞽叟确实就是父亲,这就使这桩杀子悲剧找不出动机了。
有些学者认为他们之间的冲突在于,以尧帝为首的唐部落和以瞽叟和象为首的虞部落之间,舜帝主张与唐部落联合,以便于让他进入中央政府的权利中枢。而瞽叟和象惧怕强大的唐部落,因此拒绝联合,以免被其吞并。
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场争斗是一场典型的权利继承斗争,类似于满清康熙时代的九子夺嫡。舜帝姚重华同志作为嫡长子拥有部落的继承权,而瞽叟喜爱后妻幼子,因此与之联合共同发起夺权斗争。
上古部落
不过,舜帝的父母幼弟是否真的那么穷凶极恶,我还是有所怀疑的。毕竟整个谋害过程,似乎不像是出于成年人的智慧,却像是一个流传于孩童间的童话。舜用斗笠跳下着火的房屋,呵呵,这得是多大的斗笠才能支撑一个成年人跳下来?可以参考一下现代滑翔机的样子。另外,上古时代的房屋能有多高?即便是直接跳下来也不会有多大问题。还有挖井之事,舜帝生于蒲阪,属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特征之一就是土硬如铁。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土高原上的防空洞,恐怕是世界上最安全的防空洞。姚重华同志以一人之力,又偷偷摸摸的在井底另凿出一条通道,呵呵,牛13。而且,凿出来的土,又弄到哪儿去了?
只有一种解释是合理的,那就是,这些凶恶的罪状,都是出于舜帝的捏造,不是说全部都是捏造,继母和幼子可能对姚重华同志歧视,甚至虐待。而姚重华同志将它扩大,扩大到让人毛骨悚然的程度,目的无非是为了烘托他的孝顺,在中国社会,孝顺是衡量一个人美德的最主要指标,而“孝”必须建立在“父顽”、“母嚣”、“弟傲”的恶劣环境中,才能展示。如果大家一团和气,还有啥可说的。亲人们全是恶棍,姚先生自然顺理成章的夺取了“天下第一孝”的锦标。
家人的结局
舜帝的“天下第一孝”的美誉,跟父母兄弟“天下第一恶”的恶名,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向四面八方传播。岳父尧帝或许是不愿两个女儿受牵连,又或许是被女婿的奇异孝道深深感动,于是把他召到首都平阳,做自己的助手,姚重华同志追求的第一个目标,终于达到。
在他的权位稳固之后,开始了对父母兄弟的疯狂报复。
《韩非子》中记载:
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舜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
翻译成白话:瞽叟是舜的父亲,却被舜发配充军,象是舜的弟弟,却被舜判处死刑。这是流放父亲,诛杀弟弟的行为,不能称其为仁义。
这是姚重华同志最恐怖的指责,他之所以努力宣传亲人全是恶棍,就是要人相信他逐父杀弟,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因为他们太坏,他不得不保护自己,并为天下主持公道。
也许韩非子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并不准确,但一向喜欢美化舜帝的孟子,对其也有一些记载,只是没有韩非子描述的那么严重。
《孟子》: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孟子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
译:孟子说:“可能是封爵封到那里的,不过,也有人说他是被充军发配到那里的。”万章说:“充军发配?这是怎么回事?”孟子说:“象虽然封爵到那里,却一点权力都没有,舜帝安排了官员替他治理封地,征收税务,所以被称为充军,只是不允许他残暴害民而已。”
呵呵,据说象的封地在湖北,离山西几千里,而且在当时还是蛮荒之地,鲜有人迹。
无论是被杀还是被流放,总之结果都不太好。
舜帝雕像
政治上的进击
上文说完了舜帝姚重华同志的家庭,接着聊一下他的上位之路。我们从他被岳父大人调到中央之后开始说。
先介绍一下舜帝姚重华同志当时的地位:他是尧帝的女婿,从一个部落酋长儿子的卑微地位,被岳父大人擢升到中央政府。他进入中央政府后不久,就逐渐地把军事政治各部门,置于控制之下。最初,他排斥他的内弟——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丹朱,使做父亲的尧帝厌恶亲生儿子。也可能是,尧帝并不厌恶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过已无法保护他矣。尧是什么时候发觉权力已从指缝中溜走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当他发现他已不能指挥重要的执法官员时,为时已晚。为了拯救亲生儿子的生命,他忍痛宣称:“我如果把政权移交给舜,国家会得到益处,只我儿一人受到伤害。我如果把政权移交给我儿,国家会受到伤害,只我儿一人得到益处。”
《史记》原文: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帝不得不这样宣布,否则,丹朱先生可能被斩草除根。
丹朱
舜帝姚重华同志终于参与了政府,为了树立党羽,他起用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八恺”、“八元”,使十六个家族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八恺,八个善良的人。分别是:苍舒、数、祷戴、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都是颛顼的子孙。
——八元,八个有才干的人。分别是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都是帝喾的子孙。
舜帝把十六位失意政客和他们的家族,安排在要职之后,尧帝才发觉不对劲。然而,他已无力反击。
尧帝像
中国君主专制,这时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不过,初期社会结构,习惯上还是父子相传的,上古五帝的传递情形,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如果不是父子关系,至少也应是兄弟关系,如果不是兄弟关系,至少也是叔侄。在世袭的原则下,女人没有地位,姻亲更插不上脚。舜了解这种政治形势,合法取得政权,绝不可能,必须使出非常谋略,才能突破传统的约束。迫使岳父大人不断宣传要拱手让位,就是谋略的一部分。
可是,这种宣传,引起强烈反应,一些效忠政府的忠臣义士,挺身对抗。态度最激烈的,就是身负重责大任,正在治理水灾的鲧。他告诉尧帝曰:“这是一个凶兆,你怎么把国家最高的权位,私自传授给一个无赖”舜帝勃然大怒,他绝不允许一个仅有声望而手无权柄的家伙,破坏他伟大的计划。于是,他指控鲧治水九年而仍未成功,罪该万死;立即派出杀手,赶到羽山(山东临沂)荒山上,把正在汗流满面,辛苦工作的鲧处决。另一位大臣共工也坚持不可把帝位私相授受,舜帝把他逮捕,放逐到边荒的幽都
这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型,用君王的手,铲除效忠君王的忠良。顺帝姚重华同志为千古权奸立下漂亮的榜样。为了更彻底地建立威严,姚重华先生再把另外两位潜在的政敌三苗、兜,一并干掉,连鲧和共工,合称为“四凶”。残杀忠良而又加上丑恶的帽子,姚重华先生是“斗臭”和“丑化敌人”绝技的鼻祖。
四凶
“四凶”是总称,姚重华先生又分别赐给他们丑恶的绰号和不同的罪状:
鲧:梼杌,不可教训,不知话言
共工:穷奇,毁信恶忠,崇饰恶言
三苗——饕餮,贪于饮食,冒于货贿
兜——浑沌,掩义隐贼,好行凶慝
大屠杀之后,反对声浪消失在血腥之中。
《尚书》曰:舜巡狩四岳,“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当然天下咸服,再有不服的,“四凶”立刻变成“五凶”矣。
然而孔子对大屠杀的解释是:
“尧帝发现舜帝贤能,并不可贵。发现了之后,一点都不怀疑,摧毁了所有的挑拨离间,甚至诛杀进谏的人,才是真正的可贵。”
原文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在政治挂帅的大旗之下,手握权柄的人有福啦,真理正义、公道人心,都是他们的,连圣人都站在他们一边,努力化腐朽为神奇。效忠政府的成了叛逆,血腥镇压的反而备受歌颂。历史上斑斑史迹,一开始便被野心家利用,扭曲颠倒,黑变成白,白变成黑,成了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奇观。
尧帝之死
到了这时候,篡夺帝位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元前2258年,尧帝终于退位。按常理推测,尧帝退位,舜帝当然乘机上位,他觊觎宝座已非一日,布下天罗地网更非一天。这个熟透了的苹果,非掉到他早已放在树底下的大箩筐里不可。但关于这场被后世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百般赞扬的“禅让”,古书上的记载,过于简略。
《史记》只一句话曰:“卒授舜以天下。”
其他古书,更含糊其辞,在那里和稀泥,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帝王世纪》曰:“尧取(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故以天下命舜。”
《吕氏春秋》曰:“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
《淮南子》曰:“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
没有一本书记载政权转移的具体步骤,只记载尧帝曾表示过要把帝位让给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位是许由,他一听说要他当天子,肝胆俱裂,怎么,教我跟舜帝对抗呀,卷起铺盖就跑,跑到箕山,像躲强盗一样躲了起来。其中另一位是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直接称病退休了。
古书上从没有记载过舜帝啥时候曾经拒绝过接班,连装模作样的拒绝都没有。
舜帝姚重华同志不但从没有拒绝过岳父大人的让位,反而亟不可待,当一切都布置完成时,尧帝仍然不死,这使舜帝震怒。他不能再继续等待,政治本质就是不稳定的,日久恐怕生变。于是,公元前2258年,舜帝建议尧帝去全国各地,作巡回视察。这项建议义正辞严,谁都不能说天子不应该去全国各地视察吧。然而,这却是舜帝夺取政权大阴谋的最后一击,他要杀岳父大人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既没有飞机汽车,甚至没有牛,更没有马。我们无法确定尧帝有没有什么代步,即令骑牛骑马,即令坐两人抬的轿子,他也不能承受那种颠簸。对于一个一百一十九岁的老人而言,他宁可坐在家里休息,但他不能抵抗女婿的压力。
于是,到了阳城,尧帝驾鹤西游一命归天。是在出发途中死在阳城的还是在归途中死在阳城,史书上没有交代。《帝王世纪》只说了一句:“尧与方回游阳城而崩。”当时首都平阳,距阳城航空距离二百六十公里,在公元前二十三世纪时,是一个遥远的边区。两个城市之间,横亘着一条山脉;越过山脉,便是翻滚澎湃、不断决口的黄河;渡过黄河,又是邙山;越过邙山,又要渡过洛水;渡过洛水,还要进入嵩山山脉,阳城就在嵩山南麓,紧傍颍水。这位年迈苍苍的老人,没有人知道有啥重要大事,非要他亲临不可。然而,舜知道就行啦。
尧帝糊里糊涂被折腾而死。他是活着离开首都的,回去时却成了一具尸体,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泄露一点风声,可能引起议论和怀疑,使舜帝不敢马上就往宝座上坐。
然而,死在旅途还是幸运的,另一种史料更确定地指出,伊放勋先生不是死于旅途,而是死在监狱。《竹书纪年》说,尧帝被舜帝放逐到尧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他被后世尊称为“尧帝”,尧帝者,好心肠的君王也,而好心肠的结果却是家破人亡,死于至亲的女婿毒手。当他在牢房哀号,如果知道后世的儒家学派会把他的惨死,形容为美丽的“禅让”,他流下的将不是眼泪,而是鲜血。
《竹书纪年》原文曰:昔尧德(政治权力)衰,舜囚尧,复偃塞(断绝)丹朱,不与父相见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死于谋杀的帝王,而且沉冤千古!
历史的重演
此时的舜帝姚重华同志,已经达到权力的顶峰,四海皆服,八方来朝,江山固若金汤。可是别忘了,顶峰之后就是衰退,他的危机也慢慢到来。
这个危机,就是 “四凶”之一鲧。舜帝把鲧排除,易如反掌,但排除之后,遇到了难题:第一,鲧率领的夏部落,根据地在现在的河南禹县,是当时唯一懂得水利工程的部落;而他的儿子禹,又是跟鲧齐名的水利工程师,舜除了要求禹继承鲧未完成的治水工程之外,别无他途。第二是,舜帝为了永绝后患,史书上说,曾把“四凶”的家属,全部放逐到距蒲阪两千公里外的蛮荒地带,去跟鬼魅为伍。但鲧的家属并不包括在内,一则是儿子禹高级技术人员的身价,二则是夏部落力量太过强大,强大到如果用武力反击,舜没有必胜把握。
大禹治水
在这种情形下,姚重华先生只好任命禹继续治水。禹自知他所处的地位,在他的部落更强大之前,不敢流露一点他的愤怒。他用低姿态来化解舜对他的猜忌,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史记》形容他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请各位注意,他可是“不敢入”,而不是“不肯入”,他不敢蹈鲧的覆辙。这是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帝王世纪》指出,他无时无刻不在培植自己的力量:“劳身勤苦,不重径尺之璧,而爱日之寸阴,手足胼胝。”“纳贤礼士,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餐。”
大禹治水
十三年之后,禹把洪水治平,使他的声望达到高峰,而他在治水督工的掩护下,奔走全国各地,结集反抗舜帝的力量,也已完成。于是,舜帝发现对禹已失去控制,跟他岳父尧帝当年发现对他失去控制一样。“八恺”、“八元”,已不能发挥作用(也可能姚重华登极后,为了安全理由,转过来对他们下手)。历史重演,舜帝不得不悲哀地宣布,他要把宝座转移给禹。
可是禹并不吃这一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大报复的时机已经来临。他效法舜对付尧帝的手段,于公元前2208年,把舜逮捕,充军到遥远的苍梧。苍梧更在有庳的东南,两地直线距离五十公里,这是一个嘲弄性的惩罚,跟被他放逐的弟弟象是那么接近,让他有机会再显露一次没有权势时的可爱嘴脸。舜是怎么死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就死在苍梧,并埋葬在苍梧境内的九疑山下。
传统史学家不能推翻他死在蛮荒的事实,只好形容曰:“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那年舜整整一百岁,前已言之,苍梧、有庳一带,两千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仍是虫蛇之地,更非中国领土,舜就算是白痴,也不会发疯,越过千山万水,披荆斩棘,往一千二百公里(地面距离可能在三千六百公里左右)外不可知的蛮荒“巡狩”。传统史学家最擅长用美丽的字画,美化丑恶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舜被放逐蛮荒,他的妻子女英、娥皇,并没有在身旁陪伴。这是一个旁证,证明他阁下已身不由己。也不知舜在荒野毙命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是否回想起,他比岳父大人死得距故土更远,恐怕有太多叹息。可惜史书上没有记下这些叹息。
娥皇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