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校之小学篇」红色校园七宝明强小学
「沪上名校之小学篇」红色校园七宝明强小学
#魔都上海##侬好上海#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华夏的大门,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一样“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随着东方雄狮被唤醒,风云剧变中,一批新式学堂在20世纪初出现在社会上,七宝明强小学的前身——“明强学堂”应时而生。
杨光霖旧照
创办人杨光霖(1862~1907),字雨苍,上海七宝人,清末廪贡生。目睹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肆掠夺和文化教育上的奴化同胞,深感“开启民智”的重要,竭力主张同“西人争学”,提倡普及教育来救国。因当时七宝镇还没有学校,1905年5月(光绪三十一年)与同乡张之珍发起捐资创办蒲溪明强公学,制订章程,筹建校舍,延聘名师授课,开七宝近代办学之风。初名“明强学堂”。这是七宝镇最早的一所新式小学。
盛幼宣、杨逸菲夫妇
在之后百年的风风雨雨中,虽然明强的校址校名屡次更迭,但明强人始终以“民生国势,赖以明赖以强”的初心未变。尤其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大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中共地下党员倪雪红、盛幼宣杨逸菲夫妇以教员身份为掩护,潜伏来到明强小学任教。
盛幼宣(1908~1979),原名盛世铎,是浦东大团镇人,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五位浦东人之一,1944年还在家乡创办了弘道小学和私立海东初级中学(现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大团中学前身)。他们在明强的课堂上宣传革命思想,教唱革命歌曲,带来了马列主义新思潮。1930年,姜文奎、姜杰兄弟来到明强,在明强校园内建立了上海西南地区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以学校教育为掩护,宣传革命道理,培育进步思想,他们还输送人才去到苏联中山大学深造。明强小学逐步成为上海西南地区的革命基地。盛幼宣还掩护、接纳了多位因庄行、泥城暴动失败而被追捕的浦东战友在明强任教保留革命火种。1937年上海沦陷后。日寇逼迫着各个学校讲日语、教学日语的特殊时期,身为教师的盛幼宣却坚持不挂日本旗、不说日本话、不写日本字。他亲自编写并印制了《书法基本指导》这本书,并指导学生学习中国书法,号召学生们写汉字、说汉语。他还编写了“节俭讲话”“劳动讲话”“守法讲话”等教材抵制日寇的文化侵略奴化教育。
解放前的明强小学是七宝地区的“革命摇篮”。1991年3月,七宝镇政府顺应民意,恢复“明强”校名,此名延用至今。
明强小学经常以“红色摇篮立志向,百年明强育新人”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不忘初心,共同追寻红色梦想。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特色学校,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