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斧头帮”老大,民国第一杀手,连杜月笙都不敢惹
民国“斧头帮”老大,民国第一杀手,连杜月笙都不敢惹
提起“斧头帮”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因为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斧头帮就是里面最大的帮派了,然而不仅仅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在很多影视作品,还有小说中都有“斧头帮”的身影,这个曝光率非常高的帮派,在历史上还真的有,而且来头还不小。
提起“斧头帮”不得不说说王亚樵这个人。他被称为国民时期的“第一杀手”能得到这个称号,可不是虚的,因为他先后暗杀了国民党的高级军官,甚至还有日军的司令,暗杀的对象全都是重量级人物,所以“第一杀手”的称号,他当之不愧。
真实的斧头帮是王亚樵创办于1921年,据说在一次码头工人与资本家的对峙中,安徽人王亚樵支持同样以安徽人为多的码头工人。因为没有武器,王亚樵让上海的铁匠铺在一夜之间打出了一百多把斧子,当一百多个手持利斧的码头苦力冲进资本家的大院时,劳资纠纷应声而解。斧头帮一战成名,轰动山海滩。鼎盛时期据说上海滩几乎所有的码头工人,黄包车车夫等中下层劳动者多有加入斧头帮,由此可见早先的斧头帮只是劳苦大众为维护自身权益组织起来的维权组织。人称为“斧头党”即“斧头帮”,王亚樵就成了斧头帮的头目。
斧头帮的武器就是斧头,手枪、炸弹等,对付的目标就是其他帮会和欺压工人的富商,被称为暗杀团,一时威震上海。王亚樵从而声名鹊起,成为上海滩的名流。由他掌控的“上海劳工总会”的会员有10万之众。
王亚樵字九光,安徽合肥人氏,当时上海滩人呼其王老九。上个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前期,在上海滩提起斧头帮,没有不为之色变的,就连流氓大亨杜月笙、黄金荣等人也常常告诫门徒说:“斧头帮的事,多一件不如少一件,能躲就躲。”一些街头泼皮无赖自然也都避之不及,以至于赌徒们在赌场上发誓都说:“哪个瘪三赖账,让他出门撞上王老九。”
曾任国民党军统高级职务的沈醉说过:“世人都怕魔鬼,但魔鬼怕王亚樵。蒋介石一提这个人,假牙就发酸。戴笠若是听说这个人又露面了,第一个反应就是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汪精卫的肋巴骨硬是被王亚樵这三个字活活敲断的。连上海滩黑帮大亨黄金荣、杜月笙一类只要遇上王亚樵,也得绕着道儿走。”
但是1936年随着王亚樵被杀,斧头帮也就销声匿迹了,前后一共存在十几年时间而已,所以后世经常提及的上海滩流氓大亨并无王亚樵。
斧头帮之所以让后人谈之色变,一方面是因为斧头帮帮众大多出身贫苦,属于典型的“光脚不怕穿鞋的”,打起架确实不要命,想象几百个手持利斧的彪形大汉冲杀过来的场景应该很拉风。一般捞偏门的只为求财,所以当时上海滩的大佬尽量不去招惹这些亡命徒。另一方也是由于王亚樵的传奇经历,以他或者斧头帮为主线的各类文学、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原本就极富戏剧性的故事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更显得传奇而神秘。
斧头帮的种种举动,不但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工讨公道,而且还支持抗战,可以说它并不像影视作品中那样单纯的“黑社会”,更像一个正义之师。不过王亚樵虽然有着“第一杀手”的称号,可惜他最终难逃被暗杀的命运。
1936年,他被人出卖,最终被暗杀,当时他被刺三刀,更是中了五枪。一代斧头帮大哥就这样的离开了人间。
毛主席评价王亚樵,“王亚樵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事欠检点,大事不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