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系列之于洋
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系列之于洋
于洋,1930年生于山东黄县,电影表演艺术家。
曾在长春市公安局任职,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文化教员。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在《留下他打老蒋》、《桥》、《中华女儿》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主演《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影片。1977年转任导演,拍摄《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等影片,并导演《哪儿是我的家》等电视连续剧。2010年,于洋获得金鸡百花节终身成就奖。
于洋的外型展示出闪光的美感和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内心又是那么的晶莹剔透和热腾暖人。深邃的双目、刚毅的双颊、深情的双唇、宽大而豪爽的双肩和巨人般的体魄,对于某一类人物来说,不但与角色无比贴切,更让其顿时升华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他不但有少见的某种类型形象的形体美,而且,其善于抑制那些与角色不很相合的部份,发挥那些相合的部份,进而让形象对于每一部特定影片来说,都塑造得无与伦比和傲视同侪。
在1950年拍摄的电影《卫国保家》中,于洋扮演一位民兵英雄,他在片中还有一段感情戏。没想到,戏拍完,他也和剧中的女主角假戏真做,从戏中的情侣成为真实生活中的伴侣。于洋的夫人杨静是蒙族人,她是位坚强而乐观的女性。到现在,两人始终恩爱如初,做伴白头。
1.《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
《山间铃响马帮来》由王为一执导,冯奇、于洋、孙景璐等主演,该片讲述了解放初期,为保证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正常物质供应,云南边防部队与国民党特务进行激烈战斗的故事。
该片能够帮助观众了解到解放初期边疆面貌发生的变化,以热情的笔触描绘了绚丽多彩的边疆风光,插曲十分优美、朴素、动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所息。
于洋在片中饰演苗寨年轻的联防队长,坚强而热情的黛乌。于洋执着地追求那种在生活中寻找表演依据,带着真情实感去刻画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影片中黛乌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次可喜尝试。黛乌是一位苗族青年,边寨的联防队长。于洋以富于激情的表演,塑造了这位勇敢、顽强、纯朴、坦率的苗族青年形象,得到观众的喜爱。
2.《英雄虎胆》(1958)
《英雄虎胆 》由严寄洲 、郝光执导,于洋主演,王晓棠、张勇手、里坡参与演出,该片讲述了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于洋)化装潜伏到国民党残匪的老巢,协助大部队将匪徒一网打尽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该片复映,全国发行拷贝在“复映片”中排名第一。直到结尾前的一两分钟,整个影片都保持了高水平的表现,潜伏于敌营的共产党,阴险狡诈的司令夫人,娇艳多情的阿兰,剧情的步步推进堪称十七年反特片的一个典范;正面角色除了男主角,几乎都是千人一面的形象,反倒是反派人物更为丰富,人物关系更加戏剧性和多面化,构成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碍于当时的环境,许多情节只能简单交代,或者含糊略过,比如共军内部的潜伏者,还有曾泰与阿兰之前的感情,这也成为影片的一个遗憾。十七年的反特片成为中国电影史的一道独特风景。
于洋在影片中饰演解放军侦察科长曾泰,他坚定忠诚,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在选择本片演员时,导演严寄洲本着“找演员不要看他曾经演过什么样的角色,而是要看他能够演什么样的角色”的原则,遴选正反面人物的扮演者。他看中了于洋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刚毅机智的气质,于是主角就定了他。
曾泰是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军侦察科长,必须取得敌人的信任,才能进行活动,完成任务。于洋抓住人物的这一特点,按照在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定身份去表演,因此演得真实可信。我们看到银幕上的曾泰勇敢、机智、临危不惧,面对匪首李汉光的威胁和女特务阿兰的引诱,从容不迫,有理有节。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英雄虎胆的我军侦察员的形象。这部影片上映时,曾泰的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于洋也因而成为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演员之一。
于洋如果是现在的演员,估计也会很受欢迎,魅力不羁,聪明勇敢,忧郁的样子很让人心疼。典型的帅哥呀!
3.《水上春秋》(1959)
《水上春秋》是谢添由演员转向导演事业的处女作,舒适、于洋主演。影片通过游泳运动员华镇龙(舒适)在新旧中国的命运对比,批判了旧社会统治阶级垄断体育运动、压制运动员的丑恶行径,予以曝光,歌颂了新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倡导友谊竞争的良好风尚。
该片生动、自然,并大胆尝试人物对白口语化、群众化,使影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于洋在片中饰演华镇龙的儿子华小龙。该片老老实实地讲故事,简简单单地表演,比很多故弄玄虚的现代电影耐看。那个年代人就是靠这样的励志活过来的。影片最后在取消潜泳之后华小龙被父亲误解后内心痛苦不堪,于洋表现非常细致,感人至深。
4.《青春之歌》(1959)
《青春之歌》由崔嵬、陈怀皑执导,谢芳、康泰、于洋、于是之主演,该片改编自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谢芳)几经周折与磨难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该片当年上映时,很多人通宵达旦排长队买票,有的影院干脆24小时轮转放映该片,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的革命史诗。片中出现了于是之先生,于洋那张令人羡慕的工农兵脸,秦怡从《遥远的爱》到启蒙老师,以及永远的女神谢芳!
于洋在片中饰演共产党员江华,立场坚定,富有斗争经验。曾与林红、卢嘉川一起组织学生运动,后在定县带领导农民进行麦收斗争,他帮助林道静进一步认请了革命的正确方向。
我们现在很少说主义了,但那是一个年代的乌托邦。现在被物质埋没的平凡的人,到底是不如当时的青年,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没有乌托邦了。
5.《粮食》(1959)
《粮食》由魏荣导演,张平、葛存壮、安震江、于洋等主演。于洋在剧中饰演八路军王团长,是一个配角。
电影情节很简单,很像众多战争题材影片中的一段小品,但是拍得很精彩。
电影说的是抗战快要结束的时候,日本人由于战线拉的过长战争储备不够,缺吃少穿,所以电影就是围绕着粮食展开的,情节很有层次感,人物性格通过台词和表演刻画的非常鲜明,很有特点。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记得这个国家真的是来之不易,这话说起来好像很教条很上纲上线,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我们不仅要打仗,要在战场上打赢敌人,连粮食都需要争取,那么多人为了让战士吃饱肚子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去保护一袋麦子,这在今天真的很难以想象,现在我们的生活真的很不错,大家都忙着低头往前奔。但是有多少人在忙碌的间隙偶然想一下过去?哪怕是一瞬间的想起呢?想想前人是怎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我们建立了这个国家,无论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管我们面前有多少值得我们付出一切的东西,他们都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人,我们一定要记住那段日子……
6.《暴风骤雨》(1961)
《暴风骤雨》由谢铁骊执导,于洋、高保成等主演,该片根据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1946年,萧祥(于洋)奉命率一支农村土改工作队到东北某解放区元茂屯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故事。
谢铁骊导演的片子。该片涉及了农民,土地,革命,政治。宏达主题的深刻思索。影片生活面开阔,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刻画细腻,场景气氛营造的突出。
于洋在片中土改工作队肖祥的形象塑造很有光彩。他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当年参加上改时见到过的几个工作队长的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经过艺术加工,熔铸到肖队长的形象中,把自己当年饱含深情访贫问苦的情景溶化在肖队长与贫农赵玉林等人物的感情交流中,语言和动作真切自如,在肖队长这个形象身上显示了于洋那种刚毅、深沉、真挚、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
7.《大浪淘沙》(1966)
《大浪淘沙》由伊琳导演,于洋、王蓓、史进、刘冠雄等出演,于1966年拍摄完成,197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通过靳恭绶(于洋)、顾达明、杨如宽等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
该片突出了写实的特点。如火如荼、瞬息万变的斗争形势,一个个历史事件,逼真的环境和过程,令亲历者历历在目,使后来人耳目一新。大量的实景拍摄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影片表现大革命前后几个知识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于洋扮演了主要角色靳恭绶。这个人物耿直、倔强,勇于追求真理,愿为真理而献身。靳恭绶这个人物对于洋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他的遭遇和经历,使于洋联想到自己从一个逃荒的穷孩子成长为革命战士的历程,从而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于洋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思想脉络、个性和特点,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追求革命、不断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靳恭绶在市场上初逢赵老师,思想上受到启蒙后,那种外静内动的神情;为维护正义,他鲁莽地对结拜弟兄挥以老拳的愤激行为;为了追求崇高的信仰,他与女友不欢而别时的率直举动……。这些戏,他都演得真实贴切,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个性。
8.《戴手铐的旅客》(1980)
《戴手铐的旅客》由于洋自导自演,该片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迫害的公安干警刘杰(于洋)不计个人安危,克服重重困难,将盗取国家武器机密之特务绳之以法的故事。
《戴手铐的旅客》是80年代非常著名的影片,剧情紧张激烈,跌宕起伏,年过半百的于洋亲自出演动作场面, 充满力量和希望。 七十年代后期,一批反特影片重返银幕,本片可以说是将反特片的热潮推向了一个高峰。 主题曲《驼铃》 紧扣剧情,旋律优美,感人至深,打动无数人,经典回响传唱至今。
《戴手铐的旅客》是于洋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对于本片,于洋本人有一些讲述——
“有时候拍着拍着会觉得很难过,尤其是老战友自杀那场戏。当时拍摄战友家喝酒的镜头,我是真的把半杯酒一口倒进肚子里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老战友的眼泪也马上流了下来。这些情节对我们来说都是有切肤之痛的。”
“过去这段历史,在历史长河上虽然是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却是艰难度过的漫长时期。当时我是36岁到46岁,正值一个人的黄金时期,但这十年我什么都不能做。每个参与这部影片的工作人员都倾注了自己的切肤之痛,我们是用心、用感情、用眼泪去拍摄这部影片的。”
“当年有一批这类揭露我们自身疮疤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共鸣。但也有人不愿意去提这段历史,可不提不等于没有这段历史,我们应该记住它,它是对未来的警示。”
就用那首优美的《驼铃》来做结束吧——
《驼铃》
词:王立平
曲:王立平
送战友踏征程
默默无语两眼泪
耳边响起驼铃声
路漫漫雾蒙蒙
革命生涯常分手
一样分别两样情
战友啊战友
亲爱的弟兄
当心夜半北风寒
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
任重道远多艰险
洒下一路驼铃声
山叠嶂水纵横
顶风逆水雄心在
不负人民养育情
战友啊战友
亲爱的弟兄
待到春风传佳讯
我们再相逢
我们再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