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犹太民族科学创新的五个密码
"金木水火土":犹太民族科学创新的五个密码
犹太民族,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0.3%,可在诺贝尔奖这样一个权威性的国际奖项中,799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195位犹太人,占比20%以上。
略举几位名人就令人叹为观止,思想巨匠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以及艺术家毕加索、作曲家门德尔松等等,可说是各领域全面开花。
要确定一个人是否为犹太人,其实并不那么容易,相对于外界的诸多判断标准,犹太人自身对身份的认定比较权威,即把宗教信仰和血缘关系两个因素结合起来。
如以色列在1970年通过的《回归法》修正案中就规定:“凡是犹太母亲所生,或已皈依了犹太教,而又不属于另一宗教的人,就被认为是犹太人”。
一个如此神奇的民族,甚至其图腾标志——“大卫星”,都带有一丝神秘色彩,是一个由正三角和倒三角组合而成的六角星。巧合的是,常提及的“一体二元三分法”倒也与其有点沾边,只是所创的“灯笼作业法”,其抽象及典雅程度完全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犹太民族标志:“大卫”星
既是如此神奇,很多人都想解开其中的奥秘。作为一个多年航空从业人员,深知创新之不易,尤其是理论方法的创新,受好奇心驱使进行了多年探究,借助图书馆及互联网查阅了不少关于犹太人的资料,尤其是通过参观位于上海虹口区的犹太难民纪念馆,获得许多切身体会,可总觉得有点众说纷纭。
直至2019年的初春,在一个还略有几丝寒意的深夜,偶然读到一篇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诺贝尔科学奖中的“犹太现象”研究》,其中归纳出十几种创新元素。
对照自己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以及些许的创新经历,同时大量查阅一些创新人物的成长资料,仅钱学森图书馆就去了不下五次,引起了强烈共鸣。
十几种元素有点分散,尝试用更抽象的语言进行提炼,苦苦思索数月,与上次从《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提炼出“一体二元三分法”一样,这次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灵感,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诠释犹太民族的五个创新密码,还真是感慨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其实五这个数字比较有意思,比如说:五味——酸甜苦辣咸、五谷——稻黍稷麦菽、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金木水火土,工厂五要素——人机料法环,甚至有建国五大书记、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奥运五环旗、五星红旗里五个五角星,中华民国五色旗,不一而足。
“金”——虔诚的信仰
犹太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宗教——犹太教,同时又启发了另外两个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犹太民族的形成和维系离不开犹太教,并用其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因此而增强了使命担当、启发了抽象思维、培养了协作精神。
当然在这里不是鼓励大家信奉宗教,而是说创新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离不开坚强信念的支撑及团体的协作。
增强使命担当
犹太民族相信,根据上帝的启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禁止犹太人同异族通婚。当然这种盲目排他的民族优越感所带来的,一边是本族对人类的杰出贡献,一边是与异族的不断冲突,真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可这种心怀天下,以造福人类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在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创新领域通常是大有可为,和我们所提倡的"四有"新人,把有理想排在第一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技创新也好,思想创新也罢,都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走向抽象,需要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和形而上的能力。
世界很多民族都信仰多神论或者万物有灵论,比如常见寺庙里供奉有雷公、土地、观音、如来、妈祖等神话人物,也有些场合供奉关公、鲁班以及先祖等古代人物,在印度更是万物有灵,神牛、神猴、神树等等,不一而足。
而犹太民族是彻底的一神信仰,排斥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所信仰的唯一真神就是上帝,而上帝是一个绝对的抽象概念。一神论的提出大大锻炼了犹太人的抽象思维,培养了犹太人思考事物深层次原因的兴趣,启发了探索精神,尤其是在理论物理领域。
培养协作精神
犹太民族散居世界各地,犹太教成了困难中的精神支柱,不论贫穷和富有,在安息日都会参加宗教活动,日积月累的教化中,犹太社团成员逐渐形成了重视集体和相互协作的优良传统。
齐心协力
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逃离欧洲到达美国时几乎一无所有,靠的就是美国犹太社团的帮助,包括逃到上海的犹太人能安身立命,也都得到了美国社团的帮助,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纪念馆都有详细记录。科学家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人就长期相互争论、相互勉励、相互帮助,也分别斩获1921年和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木”——重教的氛围
在重视教育方面,犹太人和华人极为相似,流散期间的犹太人,很多父母在衣食住行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让孩子上学,和我们当下很多人承担巨额贷款来购买学区房类似。我们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同样在犹太经典著作《塔木德》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学习是最高的善。
父子相传教学互长
犹太民族还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世界上第一所胎教大学就是于1968年在犹太人家庭诞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犹太父母会在书籍上滴上蜂蜜,然后让孩子去亲吻;同时要求孩子反复背诵涵盖历史、宗教、科技等知识的犹太经典《塔木德》,从而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另外也鼓励孩子敢于怀疑和发问,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平等对话,这一点和儒家文化讲究纲常等级的文化有所差异。
并且犹太民族比较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通过野外探险、饲养小动物、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等等,激发其对自然万物的探索兴趣,催生对科学的向往。如今带小孩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在国内也越发为大家所普遍接受。
“水”——开放的文化
由于耶路撒冷所处的中心位置,犹太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与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以及罗马文化等相互碰撞与融合,同时犹太人背井离乡,流落于世界各地,非常有助于学习、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人,其思维方式都有其独到之处,思想尤为活跃。由于长期处于文化冲撞之中,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他们都能以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去考察,有利于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的”,这恐怕也是钱老在中国大力推行系统工程的初衷。
开放多元的文化
关于这一点笔者还略有亲身体会,由于求学以及辗转全国各地跟飞的缘故,在苏、沪、陕各生活六年,在成都生活了两年,可说是走了个东南西北。深入体会了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致细腻的江浙文化、浓烈厚重的陕西文化、安然飘逸的川蜀文化,加之热衷于观看凤凰卫视、BBC、美国国家地理等电视台的文化节目,感到确实给写作工作带来了便利,详细内容在难忘生命中的那四碗“面”中有所阐述。
“火”——苦难的磨砺
犹太民族,一个千百年来不停流浪,被欺压,被唾弃,甚至被屠杀的民族族群,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被纳粹德国灭种的民族,闯的是刀山火海。
公元前13世纪,不堪奴隶主压迫的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历经艰辛,出埃及入巴勒斯坦,公元前11世纪定都耶路撒冷建立自己的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总是成为各类战争的桥头堡。
公元前597年,巴比伦国血洗耶路撒冷,犹太民族沦为“巴比伦之囚”。
公元70年,罗马帝国野蛮地镇压了犹太人,捣毁了圣殿,这座神庙从此再也没有重建起来。
从此,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在以后将近2000年的时期内,犹太人再也没有过自己的土地,直至1948年建立以色列国。
最为骇人听闻的当属二战期间希特勒实施的种族灭绝政策,600多万犹太人惨遭屠杀,蒙受了灭顶之灾,至于其成因说法比较多,此处不予以展开,主要分析其悲惨苦难的历史对铸就辉煌的影响。
锻炼出钢铁意志
正所谓疾风知劲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数次的浩劫与屠杀就像一个大熔炉,反而锻造了犹太人钢铁般的意志。1925年乔治伯爵对犹太民族有一个评论:“你尽可以诉说你一直在遭受压迫和迫害——可这正是你的力量;你已经千锤百炼,这是你从不断裂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人们习惯用外表带刺而且坚硬,但内心却相当甜蜜的仙人掌果来形容犹太人。
外表带刺内心甜蜜
科技文化的创新工作正是一项需要忍耐力和意志力的艰苦事业,如获得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美国遗传学家缪勒,他在5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经常每周要工作七天,每天一干就是12个小时。另外在我国艰苦的抗日战争期间,英才辈出的“西南联大现象”也能提供相关佐证。
激发出叛逆精神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奴役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炼狱,使那些能经受磨炼的人更加高尚,从而造就出反抗者和理想主义者。痛苦如一把犁刀,它一方面刺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面却掘出了你生命的新源泉。
科学研究工作中,研究者有时候需要颠覆现有的理论,往往需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叛逆精神,如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经典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的学说。
犹太人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好辩论,小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练习相互辩论,老师会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问“谁同意这个观点,谁反对这个观点”,同意观点的孩子要列出一二三,反对观点的孩子要反驳一二三,然后,支持一方再对反驳一一给出回复。
在以色列,曾经有一个著名学者经常在电视上批评以色列的施政方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来以色列总理就约该学者喝茶聊天,双方谈了一个多小时,也相互辩论,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
2019年11月8日,一则《2019年新晋6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邵阳籍占3个》的消息引发了热议,一次同时有谢道昕、戴永久、王赤等3位湖南邵阳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国的二十分之一,是否意味着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文化基因,刚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科学创新的需求。
再看看同样“霸蛮”的27岁华为常务副总裁李一男、“微信之父”张小龙,就连最近救火的华为海思芯片,其总裁何庭波为女性,同样是“霸蛮”的湖南人。
“土”——务实的习俗
这里说的“土”,是指脚踏实地的意思,和时髦时尚等词汇不关联。
讲到生活习俗,通常包含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和习惯,是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假日、生产娱乐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方式,犹太民族在生活习俗的理性务实方面,考虑得非常周到。
学商结合的婚配
犹太人理想的婚配是,学者与学者的子女结为夫妻,或有所学问的孩子同富商的孩子婚配,犹太经典《塔木德》中甚至有这样的话:“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许多犹太精英的父母都属这样的婚配,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尼尔斯·玻尔,其父是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其母是银行家多才多艺的女儿,“学”与“商”的联姻,从价值观念上保证了经商者对知识与学问的认同;而在经济上,学者可以通过联姻得到资助。
这种以商养学的古老传统,确实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今许多由大财团出资的学术基金对大学的科研活动进行赞助,与犹太人学商结合的传统婚俗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健康的体魄
犹太民族有很多的饮食禁忌,不吃无鳍、无鳞的水生动物,只吃反刍并有分蹄的动物,禁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有专人负责检验肉类是否洁净,不准吃动物的血,这种饮食习惯相应降低了发病率。
根据犹太教教义的规定,犹太人不能在安息日从事生产劳动,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并且经常利用节假日锻炼身体。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非常热爱体育运动,尤其爱好足球运动,年轻时曾一度成为丹麦国家足球队队员。
踏实的工作
犹太人在地域的分布上就体现了一种务实精神,在每个有犹太人的国家里,几乎半数以上的犹太人都集中在该国的首都或大型城市中,首都和大城市一般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较高,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聚居在这里,无疑可以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
而科技创新上正是需要脚踏实地的作风,很多犹太科学家在选择课题时,很善于把握研究方向,不好高骛远,也不投机取巧,同时基于传统的生存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犹太人通常会抓住每一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份工作。
科学创新需缺啥补啥
“金”——虔诚的信仰——金科玉律
“木”——重教的氛围——百年树人
“水”——开放的文化——海纳百川
“火”——苦难的磨砺——千锤百炼
“土”——务实的习俗——脚踏实地
世界上有一种经济现象叫“中等收入陷阱”,但凡从此陷阱中爬出来的国家,最终都是依靠创新突破,运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总结提炼了犹太民族创新的五个密码,具体推进过程中有针对性的缺啥补啥。
欲知更多内容,可关注同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