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足斋•测评丨KD12:复古,还是看到未来?
言足斋•测评丨KD12:复古,还是看到未来?
虽然《测评》和《开箱》之间隔了大概不到五天的时间,但是实际测评时间确确实实是有一周半了。这一周半实际测评五次,大概时间在10小时左右,再加上两天的日常出行,让我对这双鞋有了一个大概的评分。
说句实话,KD12算是一双十分“了解用户”的球鞋,也正因如此它才能获得现在这样优秀的评价。
那,KD12真的和许多测评里说的一样优秀,值得被直接选为“年度最佳之一”吗?
缓震与重量配比优秀
还需要我去吹KD12的缓震吗?我相信大家起码见过10种吹法了。
但是相比“缓震”,更值得欣赏的或许是“缓震与重量配比”,KD12仅仅使用了“全掌zoom+后掌Hex zoom”的组合就让球鞋的缓震感受贴近了LeBron 16许多,而中底打孔的设计则是在减重的同时尽量保持鞋身各部分的重量稳定,让球手上脚后既不会因为中大底过重而产生“拖沓感”,同时球鞋的缓震也得以完全释放。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说是在取消了中底布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缓震,却又保证了球鞋不会“过重”或者“重心过低”这样的“高缓震软肋”。在这里,的确要夸一句“Leo Chang牛逼”。
意料之外的鞋身稳定
减轻了中低重量之后,中底的稳定性就成了一大疑问。而事实证明,我们似乎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因为中底向鞋身上延的高度足够,在一些侧向急停的动作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双脚有突出中底的部分。
中底的外延十分给力地防止了鞋身因鞋面较薄和中底较轻而导致的 “鞋身稳定下降”之类的隐患。这样的情况下,光是QAF(四向Flywire的缩写,我懒得写全名了)这样的支撑性就可以稳定大多情况下的侧向动作,再加上还算充实的后跟填充以及中高帮鞋型对脚踝的支撑,整体的鞋身稳定也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
抓地给力
以我过往的经验来看,一般耐磨不太好的球鞋,抓地其实都还不错,比如KD12.
不多说,看动图。
不过,KD12的抓地并不能称得上是完美,在一些积灰较多的场地,这双鞋依旧是会打滑的……所以在一些外场场地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换双球鞋实战(这样也能节省耐磨?)。
耐磨问题直接 “折寿”
接优势的最后一条:抓地其实都还不错,一般耐磨不太好的球鞋。
KD12的耐磨的确不行。这件事我之前《开箱》就讲过。所以如果你喜欢KD12的脚感且有钱,不妨在KD13出来之前多买几双?(AJ 32先降后升的惨痛教训相信许多人都受着了)。
前掌缓震或成“双刃剑”?
全掌Zoom的优势是什么?“踩屎感”。
缺点呢?
在使用了全掌气垫并且取消中底布之后,KD12的气垫脚感的确被“完全释放”,但是与此同时其不稳定感也会增加。对于一些中等体重的球手而言,一些急停或者变相之类的横向动作发生之后,球鞋往往也会有“不稳定”的感觉,在实战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施力不匀,从而导致崴伤。
相比KD12的缓震脚感,也会有许多人更喜欢Flightspeed+前掌Zoom打造出带均匀受力的缓震脚感。对于大体重球手而言这点似乎无需担心,但是对于一些中小体重的后卫球手来说,相同缓震效果下或许Air Jordan 32/33才是最好的选择。
前掌保护成最大软肋
球鞋的鞋面由外层工程网面,QAF,和内衬布层三个部分组成,三层的厚度加起来也很薄,导致了在穿着薄袜子的情况下,有时你甚至能感觉到鞋尖缝合线的位置。这说明因为鞋面厚度的问题,KD12的前掌保护是较弱的,无法减轻实战过程中因为踩踏、鞋尖碰撞导致的意外损伤。
在拥有者优秀缓震和重量配比的情况下,前掌保护的缺失无疑会成为这双球鞋的最大软肋。在此,我们建议实战时用较厚的球袜搭配这双鞋上场实战,一定程度上能稍微减轻前掌保护缺失带来的意外伤害。
KD12算是一双十分“了解用户”的球鞋,主要是他抓住了消费者穿着球鞋时第一感觉的评分。缓震,重量稳定性以及舒适的包裹脚感都是这双鞋现在评分如此之高的原因。但是,若是要吹毛求疵的话,前掌的保护,缓震/稳定的均衡以及耐磨问题都成为了这双鞋的劣势,在让它远离外场选手的同时,明明十分适合这双鞋的一些球手也会因为以上的这鞋缺陷而有所犹豫。
在推荐大家穿着较厚球袜实战的同时,我将这双KD112推荐给一些对缓震要求较高但是也希望球鞋质量较轻的内线球员以及中大体重突破手。在正式发售之后,KD12也早早开出了iD配色,相信也证明了Nike对着双实战鞋的信心,相信不久之后,这双大卖的球鞋也将推出更多有纪念意义的配色吧。